华严寺——寺上村千年沧桑

日期:2023-03-04 09:37:42 作者:吕武成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浏览: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

华严寺——寺上村千年沧桑

二龙戏珠龟把门 十二鲤鱼浮上水

故址寺上村位于新安县原仓头乡。坐落在邙岭脚下,青要山尾,黄河南岸,畛水西畔。三水绕膝,三山环抱。哪三水?畛河、石板河、平王沟河,寺上村处于三水交汇之处;哪三山?右有檀洼山,左有凤凰山,前有龟山。故有“门临溪水盘玉带,坐对青山翠若屏”之美誉。

伫立云梦山望对面寺上村,村东有土丘,形似蜘蛛,称蜘蛛山。土丘东西百米外各有一岭似巨龙横卧,二龙头分左右直扑蜘蛛山,合拱“蜘蛛”,故谓“二龙戏蛛”。二龙戏蛛的南侧有龟山,形状酷似巨龟,龟头、龟盖、龟尾轮廓分明,栩栩如生,龟头前探伸入畛河,正好把守寺上村口。故谓“二龙戏蛛龟把门”之风水地貌,后“二龙戏蛛”谐读为“二龙戏珠”,方圆百里驰名。

平王沟口二里处,油坊閁前边的柳树园以东,沟两边各有一土嘴儿,高约五丈,傲然屹立,谓之“土门”。“石门”位于楼下閁左侧,沟北边紧挨楼下閁有一石嘴儿,高约八丈,巨石顶端向南伸出,如牛舌头状;沟南边有石崖,石崖上端也有巨石向北伸出与北边石嘴儿几乎相接,这样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“石门”。

在土门的前边分布一片石头,大大小小十二个,其形酷似鱼,是为传说中的十二条鲤鱼。

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造就了土门、石门和石鱼,也成就了“十二鲤鱼浮上水”的美丽神话。

据传说,十二鲤鱼浮上水干什么呢?是去平王沟的龙王庙朝见龙王爷的,这十二条鲤鱼如果朝到龙王,平王沟的地气就不一般,能出“真龙天子”。据说石鱼只要过了“土门”,就能“逢土而遁”;如果过了楼下的“石门”,就能“逢石而入”。可惜还没过“土门”,就被“南蛮子”挖去鱼目,搁浅在土门之外了。人们传说就是因为当年的“南蛮子”把这里的地气给治了,把好风水都“赶”到了四川,所以现在中央的“大人物”都出在那里。

平王沟的后铁匠沟出了个吃斗米斗面,力大无穷的吕百牛,先辈传说他就是一个“保驾”,因为“龙气”被治了,保驾出生了,“真龙天子”却没有出世,留给了村人无尽的遗憾。

千年古刹——华严寺

寺上村名缘于村中的一座千年古刹华严寺华严寺坐落在畛河西岸,左有凤凰山支脉逶迤合抱,右有檀洼山余脉绵延拱围,正前方蜘蛛山翘首仰视,龟山迎面俯首。寺院依山傍水、居高临下,是寺上村标志性建筑,又是寺上人的精神寄托。

华严寺始建于何年,没有确凿的史料记载。但民间传说却神乎其神,玄之又玄。相传唐初,秦王李世民谋划了玄武门之变,被立为太子,继承大统。李世民登基后夜夜做梦,梦见李建成、李元霸在各地造反,与自己争夺江山,搅得寝食不安。一日,李世民召集近臣,讲述心病,征询计策。众臣认为此梦乃祸兆,预示将有真龙天子再现,危及大唐社稷。李世民就下一道圣旨,令风水大师李淳风,相学大师袁天罡,跑遍名山大川,到各地去寻治龙脉凤穴,龙脉截断,凤穴镇死,以绝后患。李淳风和袁天罡奉旨出巡,走秦岭,越华山,过崤山,观嵩岳,踏邙山,再从新安往北一路渡黄河,入晋境。行至龟山,天色已晚,就在农家借住一宿,次日早早出外闲游。李淳风一时雅兴大发,冲袁天罡道:“袁老兄,咱们上龟山顶转转,如何?”袁天罡点了点头。他二人登山眺望,见畛河之水如白色蛟龙奔腾北泻,西面峡谷之中一股激流似怪蟒横冲直闯涌入畛河。两水交汇之处白浪滔天,远望似两条巨龙相交,发出龙吟般的轰鸣。四周青山绿荫森森,峡谷之上紫气缭绕。龟山对面,左右两条巨龙合拱“蜘蛛”,加之足下龟山镇守,是为“二龙戏蛛龟把门”也,此乃龙地。再观北面山峰,形似凤凰。是凤凰必有凰地,有凰地必有凰穴,有凰穴必出娘娘,有娘娘必生龙子。龙凤成详,相得益彰,龙脉凤穴俱成,心出真龙天子,一朝不容二龙,必与大唐争夺天下。二人不敢怠慢,日夜兼程,返回京中奏于太宗。言明必得在此建造寺院,方可镇住龙脉凰穴,求皇上定夺。太宗当即下旨,择定吉日,在凤凰山下修建寺院。一年后一座华丽的寺院落成,太宗御书赐名“华严寺”。

传说归传说,早年的华严寺景况如何,已无人能详。记忆中的华严寺曾经过明、清两次重修。华严寺大雄宝殿山墙之上碑石记载,明弘治年间,华严寺进行了重修。华严寺山门下脊梁上还有“大清康熙十二年重修”的字样。自康熙十二年至今已三百余载,华严寺虽历经战火、饱受沧桑,但宏大的气势、精湛的建筑工艺仍让人们肃然起敬。


image002.jpg

华严寺正殿

image003.jpg

华严寺山门

华严寺坐北向南,依山而建,属土木砖石结构,建筑面积达400多平方米,有大雄宝殿、东西廊坊及山门构成。山门高大俊秀,青砖筑基,蓝瓦罩顶,顶脊之上两端各盘脊兽,面目狰狞。山门顶檐下彩绘祥云蟠龙,色彩艳丽。青砖匾额阴刻三个劲道猶劲的颜体大字“华严寺”,显然出自名家之手,可惜历史泯灭了他们的名字。黑漆大门上有两排碗口大的铜钉,大门之上,山门内侧各有一尊天神,金盔金甲,手执宝剑,怒目圆睁,似乎在审视过往香客的善恶。

走进山门,迎面便是大雄宝殿,通高十米,雍容壮观,气势恢宏。底部长方形岩石铺就七层台基。岩石形状规则,大小一致,重有千斤。石阶正面二十四只石狮造型各异,栩栩如生。两根红漆立柱嵌于石制底座中,立柱左右下方为两米高蓝砖墙体,木制套窗,雕龙画栋。伸在明柱外的大柁、二柁蟠龙彩绘,各种图案造型精美,画艺精湛。大殿顶部成南北坡状,四个顶角像四条青龙屈体外伸,每个角下悬有铜玲四只,殿顶有瓷制黄绿脊兽、陶制狮子、麒麟、海马、跟头鱼;正中有稳子,釉瓦色彩鲜艳,脊兽形象逼真;殿内四明八暗十二根木柱立架,大柁、二柁稳稳将整座建筑结合在一起。大殿正中莲花宝座上观音面容慈祥,十八罗汉分立两厢,形态各异、一脸威严。

东西廊坊分列大殿左右,沙石房基,土木结构,房檐前有五米走廊,走廊前有明柱立架,横梁连接,立柱及横梁彩绘云龙图案。东厢房内,关帝塑像一脸正气,长髯飘洒,周仓持刀侍立一旁。西厢房内药王爷塑像面容平静,目如清潭。下房为寺院僧侣生活用房。从当年寺院的形势可知寺内香火是何等的旺盛。

早期华严寺僧人如何的众多,佛寺如何的繁荣,已经无缘知晓。只能从建筑的恢宏,庄严的布局,华丽的摆设,五彩缤纷的壁画窥见一斑。早在民国十七年(1928),华严寺已经由念经颂佛的寺院变成了一座教书育人的学校。

寺上村志》之“教育篇”记载了华严寺中办学历史:

“早期的学校教育,起源于1928年,在华严寺内成立初小,学生30人,教师是吕渭岑。经费由寺上官地供给,主要是粮食。

1942年,大章人曹云生带人推到华严寺大殿及厢房内的神像,当作初小的校舍,主要经费仍是粮食,仍由寺上官地供给。

同年,河南全省是水、旱、蝗、汤四害交加,民不聊生,到处是难民。国民党第一〇四师五三三团驻扎在华严寺,团长温建民为让难民儿童上学读书,号令全团将士节衣缩食,在华严寺创办难民子弟学校,收难民子弟238人入学就读,免费供应食宿,聘请地方教师教主课,政训室派人教音乐、体育。此举深得村民感恩。1944年该团撤离,学校停办,方圆邻村群众夹道相送,并在华严寺西边操场立碑纪念。”

1945年,大章人冯振江任寺上初小第一任校长,教师5人,学生90多人,课程有国语是抄写文告、文件及报纸上的文章和算术。经费还是由寺上官地供给,主要是粮食。……”

附:寺上村难民子弟学校纪念碑碑文:

难民子弟学校纪念碑

国军第一〇四师五三三团团长温建民(四川乐山人),政训室主任罗国勋(四川大足人),于民国三十一年春奉命御日驻防吾村,为使难民儿童有学可就,号召全团将士节衣缩食,在村华严寺创办难民子弟学校,收晋、冀、鲁、豫难民子弟二百又三十八人入学就读,为国育才,为民排忧,实乃国军将士之楷模,民众之典范。今抗战胜利,国泰民安,为颂扬五三三团将士抗日之功,兴学之难,特刻碑立石,以昭后世。

寺上村民众敬立

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三月谷旦

建国后,在大雄宝殿后面另辟一院,开办寺上小学。寺院内神像早已神去屋空,大殿也成了教室。学校分前后院,以大殿为界。山门和大殿之间是前院,低年级教室在东西厢房和南厢房。大殿北边是后院,最北墙几间土窑老师办公兼住室,左右两间五六年级教室,大殿南门封闭只开北门,做为七年级教室,也是学校开大会,搞宣传的地方。先前的声声木鱼及诵经之声被朗朗书声取代,也许是借了寺院风水宝地之光,寺上学校一直人才辈出。

华严寺悠久的历史闪耀着寺上村古文明灿烂的光辉;恢弘的气势造就了寺上人广阔的胸襟;精湛的建筑艺术见证了先祖的勤劳和智慧。

“牵到寺上没有驴”的传说

寺上村民间有句口头禅流传很广,叫“牵到寺上没有驴”。在乡下方言里, “寺”可以作“事”的谐音,“驴”可以戏读为“你”的谐音。“牵到寺上没有驴”这句话,被解读为“拉到事上没有你”。是说平时怪能,一旁边瞎咋呼,说大话,拉到正事上却没有你了。有敢说不敢做之意。

虽然被戏虐为“拉到事上没有你”,但确实有“牵到寺上没有驴”的典故,寺上村的“文化人”刘洪春在《寺上村志》里,把这个神奇而动人的神话传说,描述得绘声绘色,神乎其神:

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寿诞之日,张果老牵着毛驴,铁李拐拄着拐杖,同去天宫瑶池祝寿。二人边走边聊,谈笑风生,不亦乐乎,不知不觉来到了龟峰山前,放眼望去,紫气缭绕,遍山竞秀,树静有蝉音,花红蝶自舞。不禁目不暇接,眼花缭乱。手搭凉棚,眺望四周。但只见北面凤凰山上绿荫葱葱,花香袭袭。观望良久,叹道:好一处风水宝地也!再往下看,凤凰山麓有一寺院,香烟袅袅,钟声隐隐,烧香拜佛者熙熙攘攘,络绎不绝。张果老心中大喜,说道:“仙弟,咱也去凑个热闹,进寺里观看一番,你看如何?”铁李拐说:“正有此意。”

二人便走近寺院,见山门挂着“华严寺”金字寺匾,匾左下角题:“大唐贞观四年癸卯年甲寅月壬午日悬”。张果老捷足登上山门前边的台阶,他的小黑毛驴就是不上台阶。拉呀拉,只拉得张果老满头大汗,毛驴死活就是不动。无奈只好把小毛驴拴在寺前的一棵古柏上,这才进庙游览去了。

二人游得兴起,不知不觉竟忘记了时间,抬头看天,日已过午!铁李拐说:“哎呀,老兄,时候不早了,赶快走吧,别误了赴宴啊。”

张果老这才忽然想起,自己的毛驴还在庙门外拴着,急忙跑出一看,坏了!哪还有小毛驴的影子?慌了,急得满头大汗,站在坡上大喊:“我的驴上哪去了,谁见我的驴啦?”喊了半天,也没有着落。

这头小毛驴哪里去了呢?原来,张果老和铁李拐进寺院游览的时候,拴在寺门前柏树上的小毛驴饿了,“哇呀,哇呀”地叫个不停。恰巧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也去赴宴路过此地,远远听见毛驴叫声,寻声找去,就到了华严寺门口。看到张果老的小毛驴拴在柏树上正蹭着叫唤哩,料定他们二位一定是在寺内闲逛,便想和张果老开个玩笑,顺手解下毛驴,牵到树林中间,松开手,让毛驴自由自在地吃草,自己却升天赴宴去了。

张果老找不到毛驴,就站在寺院的台阶上大喊大叫:“真倒霉,牵到寺上没有驴!”连喊几遍,惊动了寺内方丈智源大师。老方丈听见外边吵叫,心中不悦,踱到寺院外边,见一鹤发童颜的老者在叫嚷,便上前双手合十道:“阿弥陀佛,寺院乃清静之地,施主何故大声喧哗?”张果老正在气头上,一见方丈责备自己,火气更大,冲着方丈嚷声更高:“甚么寺院清静之地?难道我的驴在寺院门口丢了,还不能问!”方丈见来人满面怒气,急得汗直往下流,也不好意思再说啥了,反倒劝道:“施主不必过分着急,慢慢再找找吧。”说罢踱回寺去。

张果老一气之下,提笔在寺院墙壁上“唰、唰、唰”写下几个大字:“牵到寺上没有驴”。写罢,便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。

守门的小僧近前一看,字体遒劲有力,字划宽二寸,深寸许,地上散落厚厚的一层砖灰,慌忙跑回寺中报知方丈。方丈观之,吃惊不小,忙双手合十念道:“阿弥陀佛,不知哪路神仙光临寒寺,恕罪,恕罪!”又吩咐守门小僧好好看护字迹,不得损失和破坏。

翌日,张果老仍不死心,又返回来找驴,寻到凤凰山之西的平王沟,山间蜿蜒着一条清溪,河水潺潺。有一农夫正在溪边耕田,拉犁的正是自己丢的那头黑背,白肚的小黑驴。张果老问:“老先生贵姓啊?”农夫答:“鄙人免贵,姓吕,名何参。不知客官有何见教?”“拉地的小毛驴不知是老先生养的,还是借别人的?”吕何参笑着说:“都不是。昨天我从田间回家时在树林里拣到的。”张果老拱手道:“太感谢老老先生了!”就说明昨天丢驴的经过,“请吕老先生还我毛驴才是。”言毕,拿袖口往驴头上一甩,那毛驴越变越小,最后飞进张果老的袖里去了。张果老口中念念有词:

人生在世少作恶,善恶终报必有果。

凡间不识仙家意,事到临头后悔多。

张果老诵罢,化股清风而去。

耕田人吕何参面对此景,呆若木鸡。楞了半天,才醒过神来,又惊又喜,禁不住大喊:“天啊,我今天可真遇着活神仙了。”

张果老在华严寺院留下的“牵到寺上没有驴”七个大字,一传十,十传百,吸引方圆数十里的老百姓前去观看,无不称奇。人们相互转告,越传越远,越传越久,由此也就有了“寺上”这个村名。后来,华严寺几度重修,历经沧桑巨变,朝代更替,字迹早已荡然无存。而“牵到寺上没有驴”则变成了一句口头禅,历传不衰,延续至今。

张果老“牵到寺上没有驴”毕竟是神话传说,年代久远,无从印证。而民间的另一种说法则出在近代,更加真实,更加接地气。

孟州作协会员魏建瑞把“牵到寺上没有驴”的故事讲述得有鼻子有眼:

寺上村沿石板河而上,在许村对面的花沟开有煤矿,俗称“老黄沙坪矿”。该矿以煤质好、热量高和耐烧而闻名四方,十里八乡都来这里拉煤。坡顶上(新安方言促读“podiang”)的孟津、洛阳一带没有煤矿,烧煤都是来大山以下,即“山底下(新安方言促读‘sandia’)”来拉煤。早年没有拖拉机、汽车之类的机动车辆。平车(乡下称“架子车”)已经是最先进省力的交通工具了。

架子车装满有七八百斤重,从许村煤矿到畛河边,顺河而下,平路略带下坡,一个成年男子拉得动。但到了寺上,就不得不歇脚,咋?该过畛河了。那畛河一年四季长流水,水里头大小顽石个挨个,不套牲口,再壮的劳力也难拉得过去。过了河,又该沿畛河川往上行,至横山就要爬大坡了。因此,那拉车的非在寺上歇脚,等候家中来人“接车”不可。

坡顶人拉煤的习惯是,头天五更,男的拉空车来矿上排队,装好煤顺沟而下,天黑前到寺上歇脚。下村有几个大车院,专门接待这些拉车的。院子里两口杀猪锅,炖着热气蒸腾的肉汤,拉车的自带干粮,有蒸馍,有饼馍,条件好的是火烧馍,到车院支起车把,五分洋要一圪篓(大黑瓷碗)热汤,撮把葱花撒把盐,干粮掰开泡上,呼呼噜噜怼一碗,不够还能免费添汤。吃饱了,车把下伸开铺盖睡一觉。四五更天,家中的老婆娃儿牵着或驴或马,最不济也是一头牤牛下山过河来“接车”。给牛马加过草料,套上车,这才趟过畛河上坡回家。

却说一位农妇,四更天起了个早,牵着驴从坡顶上的家中来寺上“接车”,天太冷,嫌冻手,便把驴绳在胳膊上缠了圈儿,操着袖子走。又因起得太早,边走路边打瞌睡。迷迷糊糊过了畛河,看见前边一大片晃悠的马灯,忽地惊醒,已经到寺上了。一拉驴绳,哎,驴呢?只有空绳一根。驴不知啥时候都挣脱缰绳跑啦!急忙回头找驴,一边找,一边嘟嚷:昨就“牵到寺上没有驴”了呢?

华严寺纪念亭

美丽古朴的寺上村,沧桑厚重的华严寺,已经沉没库底,成为历史。“二龙戏珠龟把门”的经典地貌已经支离破碎,二龙尤在,“蜘蛛”难戏。龟山伏水,仅露龟头昂首,仍顽强地固守寺上村的大门,向乘舟而返的思乡游子点头示意。再难觅“十二鲤鱼浮上水”的踪迹,变成了永久的神奇传说。故乡的一切化作一湾碧波荡漾的湖水,微风习习,波声轻轻,似向游子倾吐着无尽的乡愁,娓娓诉说着水底无尽的故事。偶尔溅起一朵水花儿,仿佛给游子拂去远归的浮尘,又轻拭着腮边的泪痕!故乡,你在哪里?

这一切源于国家小浪底水库建设移民工程。1999年是寺上村极具划时代意义的一年,也是寺上人刻骨铭心的一年,在这一年的前后,寺上人面临了去与留,艰难的抉择;经历了割与舍,苦痛的煎熬。然而淳厚的寺上人懂大义,识大体,以国家大局为重,舍小家,为大家,以壮士断腕之豪气,毅然抛却乡土情结,挥泪踏上再建家园的新征程。

短短数月,河阳大地,黄河北岸,风沙弥漫的滩区,一座现代化的新村拔地而起,似黄河滩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。这就是寺上人斗风沙、冒严寒,锲而不舍,艰苦奋战而成的寺上新村。

承载着千载乡愁的故乡寺上村默然消失,留给了记忆。但蕴含强大能量,勃勃生机,充满着朝气和希望的,一个崭新的寺上村,如一颗新星在河阳大地冉冉升起……


image004.jpg

华严寺纪念亭

新村建设尘埃落定,百业待兴之时,摆在首位的是如何设计一个最能体现寺上文化底蕴的村标和图腾,以作为寺上人的文化品牌,也是大家煞费苦心的事儿。村委广泛听取父老乡亲们的意见,经过反复酝酿,慎重讨论,决定建造一座华严寺纪念亭,作为村标,以示不忘本源,暨此籍慰寺上人对故乡浓厚的情怀和深深的眷恋。

华严寺纪念亭于2000年8月开始动工修建,同年10月底竣工。纪念亭坐落在村子正中,村街东西主干道与南北主干道的交汇处,也是寺上村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是寺上新村的标志性建筑。

纪念亭的外围亭基呈圆形,寓意乡邻之间,团团圆圆。因处于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交叉点,自然而然又是一个交通大转盘。亭基四周四条通道,沿通道可拾阶进入亭内。亭台高出地面二尺四寸,周围花坛内,松柏苍郁,生机勃发。亭台边沿三十二根青石栏杆,按木工榫式构架将亭子护卫。四门分八方,立八柱,谓“八卦柱”。柱顶上雕石狮盘坐,中间立柱顶端莲花含苞待放。亭内四角四根红漆立柱,镶钳在青石雕花基座内,谓之“四象柱”。寓意顶天立地,着地生根。柱顶分别彩绘龙、虎、狮、象,寓意神兽震守四方,保护一村平安。中间两根谓“两仪柱”,亦称“乾坤柱”,两柱拱卫一幢高七尺五寸,宽四尺五寸的青石丰碑,正面阴刻寺上村移民搬迁详史的碑文。碑座是一只巨大的石龟,寓意故乡把门之“龟山”,头南尾北,不负众望,担当驼碑重任。碑顶是一幅山水画,画面融合寺上村原址风貌与小浪底水库风景为一体,意境高远,画工精细。亭顶内壁有诗词字画,显达能人贤士,寓人才辈出。

纪念亭顶部为四脊四坡台式结构,四面顶坡,上窄下宽,黄绿两色釉瓦相间,色泽柔美,光彩夺目。四条脊像四海龙王倒挂亭顶,龙头伸出四周坡沿。脊上依次有瓷质的狮子,麒麟、海马三种脊兽,尽展雄姿,各领风骚。稍上方,三条鲜活的鲤鱼跃跃欲试,飞身向上。四脊共十二条鲤鱼,正应故乡“十二条鲤鱼浮上水”的传奇。亭顶的汉白玉雕像“二龙戏珠”活龙活现,玉龙当空起舞,共托明珠,一则象征故乡“二龙戏珠”之地貌,二来预示寺上新村犹如一颗镶嵌在河阳大地上的明珠,在“二龙”的拱卫下,光彩照人。

每当夜幕降临,华灯初放,华严寺纪念亭在绿光夜景灯照耀下,更是神秘莫测,玉龙泛着淡淡绿光,似乎在云天盘旋;亭下绿光幽幽,立柱影影绰绰,丰碑闪着白光,乌龟蠢蠢欲动。纪念亭更显得庄重威严,让人肃然起敬。

华严寺纪念亭,承载了寺上村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情怀,同时也开启了寺上村民对美好未来的由衷期盼。她承前启后,继往开来,是寺上新村的一座里程碑。

附:华严寺纪念亭碑文:

寺上村原址距新安县城北五十华里,隶属仓头乡管辖。因村中有一古刹“华严寺”而得名。东临仓头,西接平王高崖,南衔陈湾横山,北毗龙渠河西。两条清溪蜿蜒其间,二座岭,三道沟,五面坡分居着桃园、楼下、南庄、前村、十子路、油坊门、寺后、寺门、寺坡、北沟、炮房、石板潭门、后门、魏家沟、大沟、下村门、上河、上坡、柏树沟,七百一十九户,两千六百二十九人。区域面积六平方公里。五谷杂粮殷实,矿产资源丰富。

据考,吾村人祖籍山西洪桐县大槐树,乃明洪武年间迁入洛阳新安后延续寺上,经历数百余载。吕、刘、张、王、李、魏、陈、梁、路、卢、高、任、畅、韩、孟诸姓,和睦相处,村风淳朴,人心思齐。村中景观堪称一绝,村南横卧十里龟山,高百丈,形同蜘蛛,两条土岭盘如巨龙,合抱此丘。沿溪北上至油坊门,溪谷中两架巨石突起,状若鲤鱼。每石都生一双圆孔,孔似鱼眼,跃跃欲上。“二龙戏珠龟把门,十二条鲤鱼浮上水”的美誉来源于此。若夫,日逢夕晖,烟云飘渺,古刹隐现,气象万千。东有云梦奇峰,西眺青要云海,北依凤凰崇岭,南望伏牛之巅,层峦叠翠,溪流潺潺,气势宏伟磅礴,景色蔚为壮观。然二十世纪五十年前,赋敛繁重,兵荒马乱,民不聊生,不堪回首。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政通人和,百业俱兴。村民团结奋进,筑路修坝,开山造田,兴水利、办企业、重科教、出人才,钟鸣鼎食,安居乐哉。

一九九七年,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。吾父老乡亲,以大局为重,挥泪别故土,整建制搬迁。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,新村奠基开工,经各级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,建成居住宅院七百七十所及学校、卫生院、村部、老年活动中心、文化娱乐广场等基础设施。总建筑面积达十一万平方米。一九九九年六月底全村乔迁结束。继而,田、林、路、水电、通讯配套设施相继完成。至此,村民生活安置圆满结束。

放眼新村,林带环绕,田野平阔,楼房宇立,俨然有序,终可告慰故土的先人。儿孙们在此拓出一片新天地,并落户生根,繁衍发展。诗曰“寻根乃知历史之变迁,溯源方晓宗族之维艰”,难忘故土之情,牢记宗族馨德。子孙后代祭祖之日,勿忘叩拜故土先魂。切记:精诚团结,忠孝耕读,厚德载物,自强不息,建功立业,明吾祖训。

特勒石铭文,昭示后世。

初稿:吕明星

修稿:刘春来刘鸿春吕宗庆

定稿:吕明钦刘选

中共西虢镇寺上村支部委员会

西虢镇寺上村民委员会

公元二零零零年十一月一日立

重建华严寺

日月如梭,光阴似箭。2016年,移民搬迁已经经历了十八个年头。黄河滩上诞生的寺上新村十八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突飞猛进,日新月异,成为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。已经富裕,钱包鼓起来,腰杆挺起来的寺上人富贵不忘本。生活越美好,故乡情结就愈浓厚。茶余饭后,人们谈论更多的话题是老家,是华严寺,是无尽的故乡情怀。重建华严寺,再现当年风采,已成为绝大多数寺上人强烈的愿望和共识,当然也引起了村委,尤其是村支书刘选的重视和支持。

一个村子文化氛围是否浓郁,文化底蕴是否深厚,与村委的执政者、领路人有很大关系。刘选,从军营里走出来的退伍老兵,当了三十余年的村干部,除了在处理村务方面有着雷厉风行的军人风格外,身上渗透了更多的文化气息。平时爱收藏,爱字画,借诗歌而抒怀,籍文章以明志。刘选接任村第一把手后,非常重视村里的文化活动建设,先后建设了文化广场,文化活动中心;组织策划寺上村的文化人编撰了四十余万字的《寺上村志》;成功举办了移民搬迁十周年村庆,寺上村在外工作人员联谊会等活动;成功发起每年一届的寺上村好媳妇、五好家庭评选活动,举办数次重阳节“饺子宴”尊老敬老活动。

重建华严寺民心所向,众望所归。在众多村民的呼吁下,借2016年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的契机,同样有着华严寺情结的村支书刘选拍板定音,启动了重建华严寺的进程。


image005.jpg

华严寺竣工庆贺暨民间募捐资助活动现场

      村里的这件大事,由村委张罗、政府扶持、村民集资、选址在新村正北中心位置。经筹备,村双委决定让老年协会长刘化春牵头负责筹集款项,施工协调、工程监督等事宜。并于2017年2月27日(农历二月初二)破土应吉。4月6日(农历三月初十)举行开工奠基仪式。5月6日打地梁,10日打立柱,6月1日打五梁,7月1日大殿封顶。期间自然有村人天天来瞧进度、看热闹。在外工作、生活的寺上人,也忍不住问东问西,按捺不住关切之情。支书刘选在微信上建了个“寺上在外工作老乡”群,把散落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天津、青岛、洛阳、濮阳等地的乡党,聚拢到一起。天南地北难谋面,微信群里话乡音。专司建寺大业的村干部刘化春,时不时把工程进度拍照贴群里,众人欣赏赞叹之余,难免聊起这建寺的缘由,忆起华严寺的原身,想起那个湮没水下、渐渐淡出记忆的山村,还有山村六七十年代的人与事儿。

重建的华严寺主殿占地面积三百平方米,殿高两丈四尺,底座高四尺五寸(九个台阶),十四根立柱,五梁起架,蓝瓦罩顶。

2017年7月9日(农历六月十六日)是华严寺主体竣工的日子。在这个隆重的、值得纪念的日子里,寺上村村民和在外工作的三十多位“游子”在新建的华严寺前,共聚一堂,举办华严寺竣工庆贺暨后期工程民间募捐资助活动。人们缅怀过去,展望未来,群情激奋,情绪高涨,纷纷慷慨解囊,当日捐款达18万之多。所捐款项用于大雄宝殿的装修及佛像的雕塑,及偏殿、厢房、院墙、门楼,绿化等后期配套工程设施。

尽管由于政策的变动,华严寺的后期工程被暂且搁置,但寺上人的怀旧情结、凝聚力、向心力可见一斑。寺上人只有想不到,没有办不到,迎着困难上的顽强拼博的勇气和精神可圈可点。故乡的华严寺仍是寺上人浓浓的情怀,重生的华严寺仍然是人们心中的向往。

滚滚黄河东流去,二十余载弹指间。逝水不复返,光阴难以重,寺上今古事,尽在谈笑中。故土寺上渐行渐远,消失在下一代的记忆里。故乡的华严寺没了,但华严寺精神在寺上人心中永驻,华严寺文化底蕴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寺上人!龟山不倒,寺上人坚韧、格守的“龟山风格”永存!寺上人正在传承、发扬“十二鲤鱼浮上水”的顽强拼博精神,逆流而上,砥砺前行,开拓进取,再上新台阶,再启新征程。

昔日寺上二龙戏珠,鲤鱼浮水;今朝寺上龙腾虎跃,鱼跃龙门!

吕武成

2020年9月1日初稿

2021年9月17日二稿

 

作者简介:吕武成,孟州市西虢镇寺上村人。喜爱文学、历史和曲艺。新安县文联会员,孟州市作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,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。曾参与《寺上村志》《孟州市移民安置志》的编撰工作。先后编撰出版《河洛大鼓》《河洛大鼓志》《河洛大鼓长篇大书研究系列》等十余部个人曲艺专著。


支付宝转账赞助

支付宝扫一扫赞助

微信转账赞助

微信扫一扫赞助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