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家纪事—担硫磺

日期:2023-03-04 09:13:24 作者:吕五星 信息来源:美篇 浏览: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

老家纪事——担硫磺

       20世纪70年代,我的老家前村生产队,每月都要往狂口运硫磺。硫磺是生产队副业的主要经济收入,每月要送到狂口卖一次。狂口和我们东风大队同属仓头公社,与我们村相距十来里地。其古名曰“匡口”,俗名“东涡”,素有“天险狂澜”之称,是新安最主要的硫磺生产集散地,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水旱码头,河南省第四监狱所在地。

       那时候的运硫磺不用车拉,不用马驮,靠的是一根扁担两条腿,由人工肩挑运送。因为当时运货道路是顺河而行的山沟,一路溪流乱石,蜿蜒曲折,无法行车,生产队里也没有骡马大牲畜驮运,就凭一群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担挑送货。

      装货地点在西沃公社东沟村,那里是我们前村、上河、下村、桃园等生产队与东沟大队合伙开办的烀子(硫磺)矿(同时也出产煤炭),有生产硫磺的硫磺炉。硫磺是我们生产队的唯一副业,也是社员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。除了磺业收入外,没有任何别的经济来源。个人家庭收入靠的是生产队劳动日开支、养猪和鸡蛋收入。运货目的地在狂口。

        运货那天,我们要早早带着干粮从家出发西北行,一路上山,经付家坡、路家岭、榆树岭,然后顺沟下山抵达东沟,大概八、九里路程。每人装两只磺块(100斤),每块50斤。磺块要用麻绳捆绑,方法很讲究,那就是用“步步紧”的方式绑扎,这样担起来越走越结实、牢固。绳子长短很有讲究:不能太长,路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石块,加上有处路窄,硫磺块容易磕碰受埙。不能太短,短了担起、放下不方便,担着走路也不舒服。

        担起磺块,一路东行。经西沃公社的上庄、马窑、杨井、竹园、大姜树沟、下坂峪、枣园、马家坡,进入仓头公社的老坡崖、上油坊、龙渠、里仁坡、大章、岔头抵达狂口。除了大章到狂口一段是稍平的土路外,其余全是河滩沟岔,溪流乱石,沟豁纵横,峰峦壁立,蜿蜒蛇行,荆棘丛生。一路上深一脚浅一脚,小心谨慎,或踏泥蹬石,或涉水渡溪,有时还要在荆棘或巨石的夹缝中穿行。饥了啃块干馍,吃疙瘩红薯,渴了喝口凉水。杨井、下坂峪有几块巨石,石头下面有一股清水常年不断。传说石头里有只金蛤蟆,蛮子队曾经在那里搞过钻探,想盗取金蛤蟆未果。那股流水就是金蛤蟆尿,清澈见底,爽口甘甜,四季常有。那里崖高石大有阴凉,我们常常在该地歇脚喝水。自东沟到狂口约有17华里的路程,且一路坑洼滩河,肩上有百十斤的重担,一路下来,人人汗流浃背,个个气喘吁吁。待到终点,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、饥渴难耐。但是谁也不敢长歇,因为回家还有将近10里沙土路,再饥再累也得往回赶。

        运一次硫磺,要早起赶路,挨饿忍饥,奔走30多里崎岖道路,生产队给每人记10分工,工值不足两角钱。尽管如此,大家还是觉得心满意足。

       如今的狂口早已是汪洋大海,运磺路难觅踪迹;老家寺上也是泽国一片,波撼群山动、云乱白鹭飞。唯有经桃园、付家坡、路家岭去东沟的山路依旧,守望着故土的山山水水,铭刻着家乡的历史印记。


微信图片_20230304092634.jpg

半成品硫磺粉出炉


微信图片_20230304092650.jpg

架子车拉运磺粉准备熔铸加工


0bf6a16c8f5c9015b246b77ec508facb.jpg

加热熔铸制作的成品硫磺块


微信图片_20230304092708.jpg

拾烀子(捡硫磺矿石)

支付宝转账赞助

支付宝扫一扫赞助

微信转账赞助

微信扫一扫赞助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