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 味

日期:2021-02-12 22:05:08 作者:吕武成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浏览: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

 

 

少时,盼着过年,扒着过年。

过年可以穿新衣。脱掉穿了一冬没有洗,脏得前襟上污垢大厚,又光又亮,能划着火柴的烂棉袄和露着棉絮的破棉裤,穿上新衣服(花衣裳)。或至少在旧棉袄棉裤上套上崭新崭新的外套。这些只有在偶尔串亲戚时才能享受到一会儿的待遇,在过年这些天里可以全程享受。盼过年,就是能穿上新衣瓽。

image003.jpg

过年可以改善生活。可以舍弃成年累月吃得絮烦、害怕的黑面馍、糊涂饭、红薯面条,能够天天吃上白面条、白面馍、肉扁食等等。人们总会说:你的生活标准不低啊,跟过年一样。可见过年吃得肯定比平时要好得多。盼过年,就是能吃上好吃的。

image001.jpg

过年可以有零花钱。过年是小娃儿们发财的日子,给长辈们磕头必得“磕头礼儿,五毛、一块的不等。事实上,就是不磕头,见了长辈,他们也得给钱,叫压岁钱。初一早上给“近门儿”的长辈们端扁食,也不是白端的,都会给赏钱儿的。穿新衣,串亲戚,吃好的,外带也可以挣“红包的。总之,过年挣钱的机会多了,哪一个不挣个三块五块,十块八块的?一般情形下,这些钱都不用向父母上交的,怎么花,花到哪,都完全由自己支配,可以用这些压岁钱尽情挥霍,买最好玩的“耍货儿”(玩具),如手枪、大刀之类的;最好吃的吃食儿,如梨膏糖、花米团儿之类的。当然主要是买鞭炮,买了放,放了重买。如带一根拉捻儿,轻轻一拉就响的拉炮儿;不用点燃,往地下一摔就响的甩炮儿;往地下一插,点着就哧哧哧响,发着五彩缤纷光的出离花儿”……

image005.jpg

过年可以尽情地玩耍。平时要上学,写作业,帮大人们干活,忙了一年,过年时啥也不用干,就是玩了吃,吃了玩,玩得开心,玩得尽兴,玩得昏天黑地。东跑西窜地野,扒高上低的疯。“藏摸胡儿(捉迷藏)、玩游戏,打打闹闹。当然,更主要的活动是跟在放鞭炮的大人们后边起哄,看热闹,捂耳朵儿,一哄而上拾鞭炮儿。用赚来的压岁钱买鞭炮,放鞭炮。

image006.jpg

最重要的是,引以为豪的是长了一岁,标志着离“大人又近了一步,小时候都盼望着赶紧长大啊。

image008.jpg

长大时,过年喜忧参半。喜的是辛苦一年,可以放松一下,家人团聚,走亲访友,尽享天伦之乐。忧的是添了一岁,担子又重了一肩,离衰老又近了一步。日月穿梭催人老,岁月欢乐之余,又隐隐地添了一层淡淡的忧虑。

改革开放后,生活渐渐地好起来,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平时吃的都是大米白面的,甚至天天都能吃到肉,人们天天的生活水平天天都似过年,春节越来越失去了“大米白面,吃肉喝酒”的诱惑力。原来只有在过年时才能穿上的新衣服平时也能穿上了,小孩儿们也不会因为过新年能穿上新衣服而充满企盼了。虽然早已告别了温饱时代,不把过年作为吃好的,穿好的唯一寄托。但过年仍是一年当中最向往,最看重的日子。大人们的腰包在为断地鼓,小孩儿们的压岁钱就不断地涨,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放鞭放炮,追逐嬉闹,仍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日子。

过年是浓浓亲情的融合。无论是在外求学的莘莘学子,还是飘浮在外,打拼创业的游子,或者别妻舍儿,养家糊口的打工子,春节都是雷打不动的团聚日子。哪怕千山万水,哪怕一票难求,哪怕风餐露宿,饥渴劳累,都挡不住亲情的牵挂,归心似箭,年夜饭的诱惑。任何困难都挡不住归家的脚步。一年里这几天的相聚多么不易,多么值得珍惜。

亲邻之间,相互问候一声:“年下都准备好了吧?”“年过得不赖吧?”一年了,坐一块喝几杯,拉个家常,打扑克麻将,玩个尽兴。初一的早上给本家的长辈儿端凉粉、送扁食(饺子)。热腾腾的饺子,包含着无尽的温馨和亲情,是农家之间最朴素、最纯真的“礼尚往来”。

“串亲戚”是过年时“礼情来往”里最重要的一部分。初五以前是“拜节”,初六之后谓“送馍”。闺女走娘家,外甥瞧舅。忙了一年,平时难得见面,过年就得走动走动。亲戚之间如果过年不来往,亲情之间就会越来越淡,时间长就会“断亲”了。

二十七儿,砍柏枝儿;二十八儿,去搓沙儿;二十九  儿,烧香炉儿;年三十儿,贴花门儿;大年初一儿,撅屁股作揖儿……深深的年味,厚厚的亲情,一年一度,无数个年就这样在忙碌和愉快的日子中悄然滑过。给人留下无数美好的回忆和无尽的感慨。

曾几何时,年味变得越来越淡了。春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“进化”和简化。年三十晚上的“熬年”变成了看春晚,而这些年的春晚越来越不接地气,越来越索然无味。大年初一亲邻之间“送凉粉”的习俗也渐渐地谈出了。社会的发展进步,中华传统文明的西化,老祖宗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在不断地遭受冲击,渐而被西方文化和所谓的现代文明所取代。是进步,还是数典忘祖?是现代人太聪明,还是无知?为什么过年时花天酒地,物质生活如此丰富,但却有一种隐隐的失落和空虚感呢?

年有味,是柏枝熏年的柏油香味,是鞭炮点燃时硝烟味,是家家飘逸出来的饺子香;年有形, 是户户升起的袅袅饮烟,是家家门上火红的灯笼,火红的对联,夜晚五彩缤纷的焰火;年有声,是清脆的鞭炮声,新年的问候声,聚餐时的欢声笑语……形、声、味交织在一起,奏响了一支支新年交响曲。

然而,环保的原因,政府不让烧火,熏年变成了传说;禁放烟花爆竹,让年味骤然变淡。赶上去年至今新冠病毒的骚扰,让人们宅在家中,为不聚集,不访友,不来往找到了“借口”。回忆过去,人们虽然贫困,但年过得充实,过得有滋有味,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丰衣足食了,过年反而有一种落寞的感觉呢?我们享受了现代文明的红利,却失去了老祖宗数千年流传下来传统礼俗,焉知祸福?

写下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,不觉午夜已过,新春的钟声已经敲响。尽管禁燃,但迎春的鞭炮声零零星星,时起时落的响起,唤醒渐去渐远的年味,迎接新牛年的到来。烟花爆竹可禁,但年俗不可封,年味不可淡。沿袭数千年的习俗不可能因禁燃而消失。向往现代文明,但更企盼年味的回归。

支付宝转账赞助

支付宝扫一扫赞助

微信转账赞助

微信扫一扫赞助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