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选
当你来到黄河岸边,当你踏上寺上新村的土地,映入你眼帘的会是这样一番景象:宽阔美丽的街道,绿化树郁郁葱葱,太阳能路灯林立,监控探头闪烁,通讯信号塔高入云端,两旁是整齐划一的两层红砖楼房。中心商业区店铺一家连着一家,商品琳琅满目,进进出出的村民显得充实而自信。很难想象这里是一个仅有十多年经历的移民新村。
我作为寺上村的引路人,亲历了移民搬迁至今的全部过程。望看眼前的景象,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和对过去时光的眷恋……
1994年7月,寺上村为支援小浪底水利工程建设,移民安置工作开始启动。按照《小浪底二三期农村移民安置方案》,先后经历了宣传发动、财产普查、核定人口、选择去向、新村规划、开工典礼、修筑新村、分配宅基、自主建房、搬迁及配套设施建设等过程。在这些繁杂的工作中,我深受磨练。宣传动员做群众工作的困难,沙滩拓荒建新村的艰辛,安定人心创产业的劳苦,至今记忆犹新。
1994年9月12日,小浪底大坝主体正式开工,上级明确指示寺上村停止一切建设,做好群众宣传工作,准备搬迁。当大家将要别乡离井,舍弃自己的故土时,无论如何也放不下留恋故土的沉重思想包袱,无法接受舍弃故土的现实。村双委感到压力很大,多次召开动员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。首先要解决领导班子的思想问题,统一认识,明确任务,要求干部包片,党员包户,必须做好亲友、邻居、同族的工作,扩大教育面,缩小矛盾面,按五户一组的方式进行大发动、大讨论、大宣传。1998年4月,在一次村民动员大会上,村民们倾诉了各自的心声。许多成年人担心靠矿山养家糊口时间长了,怕搬迁之后远离了矿山,又没有别的技术,会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。有人认为搬迁到新的地方,不熟悉土地属性,种植耕作有困难。特别是老人们,个个声泪俱下,哭诉着快七八十岁了,宁做故土鬼,不做异地仙,就是被水淹死,也要进入祖茔!听着这样的哭诉,我也是泪流满面。针对这样的现实,我决定带领全村的群众代表到安置地进行实地考察,以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。在安置点选址上,我和村委一班人分别到原阳、中牟、新安、孟州等安置地走访调查,最终选择了孟州黄河滩区。开始群众不理解、不支持,为了让村民接受安置地点,通过村干部带领村民代表实地走访调查,看 地形位置、作物长势情况、交通情况,以及当地居民生活状况、民俗风情等,进一步加深干群感情,与当地居民安全融合,最终打消了村民的顾虑。
按照省市所订的安置规划,我们按时进入移民安置地,投入建设新村的准备工作中。省市确定我村5月20日开始搬迁,我村双委服从上级搬迁指令,并于20日准时搬迁,全村组织120余台货车、客车,往返于寺上村——孟州新址,并于5月底全部搬迁结束,从此拉开了重建新村的序幕。
新村建设于1998年11月1日正式开工,进入工地的各类人员达到1440余人,在方圆380亩沙滩上拉开了拓荒建村的大幕……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,新村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,设质检组、施工组、安全组、后勤保障组,并制订了各种制度,保证施工质量、施工安全,给村民建房奠定了坚实基础,并由市土地部门做好了20年新村规划,用发展的眼光,从长计议新村前景。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,但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,向寺上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时值隆冬季节,大雪纷飞,天寒地冻,茫茫的黄河滩上机器轰鸣,人声鼎沸。施工人员在180个日日夜夜里任劳任怨、辛苦劳作,有生以来我们吃尽了“狂风飞沙一身灰,阴雨连绵一身泥,黄河故道碱性大,一日一餐不觉饥”的苦头。
1998年11月17日,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。工地治安人员与某工程队负责人发生口角,并动了手脚,开始我们都不以为然。可这个包工头却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了报复,第二天午饭后,他纠集了五十多人向工地治安人员发动了突然袭击,治安队八人受伤,其中一人重伤,生命垂危。意外的变故使整个工地彻底陷入了瘫痪。远在家乡的村民闻讯后,群情激愤。11月19日,村民们自发组织二百多名壮汉,一个个头戴安全帽,手持棍棒,分乘三辆卡车,杀气腾腾地驶入了新村工地,愤怒的人群将工程建设指挥部围了个水泄不通,高呼誓死报仇,讨还血债。村干部见到这种状况,抓紧出来制止。有些村民骂我们是缩头乌龟,胆小怕事。我磨破了嘴皮怎么也劝不下,愤怒的人们用铲车开道,大车随后向武校进发。重大流血事件就在眼前,当铲车举起铁臂向武校大门猛撞时,我不敢多想,奋不顾身冲上去抓住铁铲死不松手,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,我大声喊道:“大家把我打死算啦!”就这样僵持了五个小时,在孟州市政府和公安部门的强力制止下,才平息了这场可怕的械斗。
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非常后怕,如果当时没有那种豁出去的精神,后果真是难以想象啊。
此后我们安抚了双方人员,加强了多方面的安全管理,经历半年时间,顺利完成了投资两千多万元的所有农户主体建设及村基建设等工程。
建宅基不易,分宅基更难。家家都希望分到一处环境好、位置好的宅基,尤其是临街宅基。亲朋好友、同龄同学纷纷找上门,要求我给他们照顾一所临街宅基。我想如果分配不公正,那肯定会闹得不可开交。因此我们把临街宅基全部分到各片,各片采用抓阄的方法公开公正地进行宅基分配,任何人不得搞特殊,这种公正透明的办法使得分配难的问题迎刃而解。
修建民宅是百年大计。村民一生也可能只能修这一次房屋,保证建房质量至关重要。我认为把好建材质量关首当其中,因此我和质检组人员日夜守候在村口,不符合标准的建材一车都不许进村,群众对此拍手称快。对每户房体的高度严格控制,禁止私自抬高主体的高度。避免了邻里间争比房屋高低的矛盾纠纷,给村民和谐相处奠定了基础。
经过艰苦努力,全村于1999年6月1日前全部搬迁至新村。搬入新村之后,面对新村的生存环境,多数村民处在彷徨之中。他们搬迁之前在矿山工作,现在没有了矿山,又没有其他技术,从业有一定的难度。对此,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。既然我把大家领到了新的环境,就有责任安置好他们的生产生活。那些日子里,我寝食不安,经过认真思考,我联系了孟州市劳动部门,对愿意到外地务工的人员,村里出资让他们参加各种技能培训,培训后安排外出务工。不愿意外出务工的,参加中药材种植和养殖技能培训。先后引进了丹参、地黄、白术等新品种,扶持村民开展中药材种植。这一产业转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,搞活了经济,安定了民心,使他们在新的生存环境中重新扬起了新生活的航帆。
如今的寺上村经历过大搬迁的历练,人们成熟了许多,为改变生存环境奋斗了许多,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。村民从移民搬迁时的零收入,发展到至人均七八千元,新农合、有线电视由村集体代缴,并每年一度对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。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焦作、孟州市先进党组织,我村多年跻身于全市先进村行列,村务管理、文化建设、经济发展、教育卫生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。移民搬迁确实是一项宏伟工程,千秋伟业展宏图,基层干部应作为。我作为一名参与者、组织者、建设者和亲历者,看到眼前充满希望的新村,看到村民团结富足的新生活,心里十分高兴,心里也充实了许多,这就是我作为寺上村移民搬迁历史见证者的一点感受吧。
支付宝转账赞助
支付宝扫一扫赞助
微信转账赞助
微信扫一扫赞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