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寺上村志》

日期:2014-11-23 22:02:07 作者:魏杰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浏览: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

读《寺上村志》
 
魏建国
  
前些时,同学兼老乡的武成兄发来了《寺上村志》初稿,让我提建议,并一再嘱我为《村志》写点东西。为家乡做点事儿是我积虑长久的心愿,为《村志》“增砖添瓦”更是义不容辞的份内事儿。然而走出大学校门二十余载,沉沦俗务,匆匆劳碌,竟很少握笔,文思荒芜。但盛情难却,况浓浓之故乡情感驱使着我,提起了久违的笔!
拜读《村志》,感慨良多。人云:盛世修志。我于去年11月回到“新家”,目睹村舍俨然,诸业兴旺。父老乡亲们或种冬麦,或植药村;家乡子弟们或在广深,或在宁沪打工创业……与记忆中家乡冬日的景象大有不同。寺上村有史以来第一部村志的修订,正当其时。
一、最美是故乡
反复阅读村志中的各章各节,熟悉的地名倍感亲切。这么多年,虽说耽于俗务,回乡甚少,但夜深人静,常常一个人打开电脑网络,在百度地图和谷歌地图上,一点点搜寻少年的记忆。百度地图上,能查寻到寺上村、上河、前村、魏家沟、楼下等少数地名,而谷歌卫星地图上,即便最大限度地放大我们家乡的影像,也只能凭推断寻找畛河(大河滩)、仓西沟河、平王沟河、南山、寺坡、花地嘴儿等,遗憾的是,不少地方已经被水库淹没,模糊难辨了。
这些年奔波在外,也看了中外不少名胜,但提到景观,印象最深的还是故乡。设在华严寺内的寺上学校本身就是一处古迹名胜。香火鼎盛时的华严寺无缘得见,但寺院的山门、大殿、配殿却不陌生,平生第一节文化课就是在华严寺西配殿上的。记忆最真的是大殿,高高的屋檐,花格子木窗,屋脊上排列着神秘的动物造型,内墙上部绘制(或者镶嵌)着各色各样图案,有器皿、有五谷、有花木等等。冬日,小同学们爱在大殿南面宽大的石级上挤闹玩耍,现在想来,那宽大厚实的石阶怕也有千年的寿限了。
学 校南边的小河也是一道风景,夏秋季节,河岸边几棵柿树撑起一片阴凉,河中水流不大却也汩汩有声,南岸的岩缝中几股山泉欢快地跃动。那里是我们的“伊甸 园”,一下课就爱聚在树下、泉边玩耍,有些人渴不渴都要挤着喝泉水,有手捧着喝的,有用树叶接着喝的,有用麦秸秆吸的,还用直接趴下用嘴吞的。英语老师吕 大炮曾带我们在这上过几次课,一边赤脚蹚水,一边口中念念有词:“This is a desk.”真是妙不可言。
少儿时,懵懵憧憧,并不了解故乡的历史沿革;长大后,奔波在外,更无缘研究寺上的山水地理。读罢《村志》,方知道故乡有着“头枕凤凰蟠玉带,足登龟山翠若屏” 的雄姿,又有着“二龙戏珠龟把门,十二条鲤鱼浮上水”的美誉。掩卷沉思,果然活灵活现,才知道家乡的美景自己领略者十不过一,遥想那最美的景色已沉睡于汪洋之中,不免几声叹息,几分惆怅。
二、难忘的老师
《村志》中我看得最多的是人物部分,人物中我最关注的是教育方面,这大概与自己离家早,记忆中都是上学片段有关吧。在我的求学经历中,有两个老师是终身难忘的,一个是吕会麟老师,一个是刘克老师。
吕老师上课总戴副眼镜,是同学们心目中最有学问的人。他不怎么训人,有谁犯错时,他爱皱着眉头,低着头,从眼镜框上面狠盯着你看,让你抬头也不是,低头也不是。那目光穿透眼镜,象一道道利剑,刺得你浑身不自在。
不过吕老师的眼镜也有让同学钻空子的时候。他爱挑学生到前面背课文,自己坐在旁边拿书对照。可他即便带着老花镜,书也拿得远远的。机灵调皮的学生就会站在他旁边靠后的地方背书,眼光瞟到他的书上,边背边念。他只顾认真对照书本,从来没发觉过作弊。
吕 老师在寺上学校时,与我父亲同一间办公室。我常到那儿看书写作业,有一段时间对字典入迷,吕老师就教我使用四角号码字典。那是很独特的一种字典编纂和查询 方法,没有多少人懂,吕老师耐心地教,又辅导着我试用,几天下来,就会了,虽学着有些难,用起来却方便,直到今天仍受用。
刘 克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,兼高年级数学。在数学课堂上,我们称他为刘老师,课外则称为刘主任。他对学生总是很严厉,很少有笑脸,同学们都有点怕他。那 时候兴勤工俭学,寺上学校就办了个机砖厂,老师、学生都学做砖。烧砖窑是个技术活儿,部分老师就跟着从山东请来的老张师傅学烧窑,刘主任带头。
记 得是西边最早的那座小窑,已经烧好几天了,好像需要洇水让砖变颜色。刘主任正带着七八个老师和学生在窑顶上忙活,突然听到窑内传来砖块儿塌碎的声音,烟囱 也开始冒黑烟,窑要塌了?大家有些慌乱,刘老师马上指挥,“快下去!全都下去!”人们赶忙跑离窑顶,回头一看,刘老师自己还在窑顶上,堵住水不让继续下 洇,好几分钟堵完了才下来。最终是一场虚惊,什么事也没发生。
通过这件事儿,我认为刘老师不仅对工作严肃认真,一丝不苟,更觉得他和宣传中的黄继光、刘英俊、欧阳海等一样,非常伟大,是我亲眼见到的第一个英雄。
三、新村的祝福
志载盛世。寺上村迁入孟州已经十年,这期间,虽回乡几次,但都匆匆忙忙,直到08年11月,受邀参加寺上村奠基(开工)十周年纪念大会,听村支书刘选和其他乡亲介绍,对新村有了较多感性认识。读完《村志》,才真正对寺上村的变迁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。
告 别山区,来到平原,父老们告别了肩挑背扛的劳作和靠天吃饭的无奈,迎来了农业机械化、水利化;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农作物种植模式,解放思想种植药材,增加收 入;摒弃了“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土窝”的旧意识,放开胆子走南闯北,扩大视野,增长学识……这一切,都另人感到无限的欣慰、振奋。
十年时间,弹指一挥,父老乡亲们却重新打造起一方生活乐土。而今的寺上村,交通便利,绿树成荫,水电通畅,居所整洁,村办企业兴旺,文化活动丰富。年轻的一代大都敢想敢闯,他们是新村的未来,希望能通过《村志》,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寺上村的辉煌历史,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。等到这一代人成长起来,他们会带着在全国各地学来的知识、技能和本领回到家乡,建设家乡,一个朝气蓬勃的现代化新村将在不久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叶落归根,游子恋母,身行万里,心萦故土。衷心祝愿家乡父老乡亲永远幸福康健,寺上新村更加美丽、富足!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20097月

支付宝转账赞助

支付宝扫一扫赞助

微信转账赞助

微信扫一扫赞助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