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一带流行一种民间曲艺形式——大鼓书,乡下俗称为说书。因流行于洛阳一带,曲艺届就命名为河洛大鼓。河洛大鼓演唱方式简单,一桌,一椅,一鼓,一弦,一人演唱,一人或数人伴奏皆可。演唱者右手执月牙钢板,两扇相击发出
唢呐
唢呐
唢呐俗称喇叭,大笛,唢呐之名是外来音译,是从西洋乐器演化而来。旧时演奏唢呐的人称为吹手,以唢呐为主奏,以笙、弦等其它乐器为伴奏而成的音乐演奏团体称为响器班或喇叭班。吹手和响器班的称呼都含有蔑视的意思,其社会
打大鼓
威风鼓,俗称大鼓,演奏威风鼓,因为大鼓为主要的打击乐器,故在寺上一带习惯称之为打大鼓。除了大鼓外,还有大锣、大铙、大钗等,威风鼓的排列布局一般为:当面鼓,对面锣,左边铙,右边钗。加之横幅、标语和彩旗,显得威武壮观。演奏时,
扭秧歌
扭秧歌
秧歌舞,俗称扭秧歌,历史悠久,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,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,秧歌队一般有十多人甚至上百人组成,一般由鼓、钗、锣等民间打击乐伴奏,场面宏大,气氛热烈。秧歌表演者多扮成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
打腰鼓
腰鼓属打击乐器——鼓的一种,形似圆筒,两端略细,中间稍粗,鼓长度35厘米左右,两面蒙皮,鼓侧有环,用绸带悬挂腰间,故称腰鼓。演员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,并伴有舞蹈动作,寺上一带的乡下称为打腰鼓。
相传腰鼓最初始于
宣传队
1947年解放后,为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各项政治运动,寺上村及学校相继成立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宣传队。
1958年,刘志云成立寺上文艺宣传队 演唱内容主要是紧跟形势,自编自演,宣传贯彻土改法、婚姻法、镇反运动、合作化、
戏曲
寺上戏曲始于20世纪20年代,其前身为木偶戏,当时的木偶戏有两类,一类是举偶,一类是提偶。寺上的木偶戏属于举偶类,由刘宗芳创办。
1929年,寺上村和石井街联合成立戏班子,演唱剧种为梆子戏(后称为豫剧),由刘宗芳、吕清汉领班。
踩字
踩字
踩字演技是按锣鼓音律变化,演员们随鼓锣节奏走出8字或梅花队形,一边走,一边口中还唱着踩字歌,多是龙凤呈祥、五谷丰登、风调雨顺诸内容。
寺上踩字队起始于1920年前后,盛行于30年代初期,由寺上的吕振东组织了20多个